入籍土耳其的解放军开国少将: 一念之差, 晚景凄凉
发布日期:2024-12-19 18:10 点击次数:79说起开国少将,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功勋卓著——要知道,1955年授衔的时候,中央给授衔工作制定的原则,八路军时代参加我军的,原则上最高军衔也就是大校。当然,小编在别的文章里也多次提过,原则之外还有破例。比如吕正操就是八路军时代参加的我军,但依旧被授予上将军衔。
而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个开国少将,最终加入了土耳其国籍,而且晚景凄凉,这个少将就是马尔果夫。
1、青年将军
马尔果夫,从名字来看就知道他不是汉族人。实际上马尔果夫是新疆人,不过他并不是维吾尔族,而是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群众主要生活在新疆的伊犁等地区。
近代时期,沙皇俄国对中国的边疆地区虎视眈眈。到了苏联时代,苏联也不断对新疆地区进行渗透。新疆当地不少人都持有苏联护照,拥有苏联国籍。
马尔果夫也不例外。
马尔果夫出生于1923年。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马尔果夫曾被盛世才关入到监狱里。出狱后的马尔果夫继续从事一些武装工作,并且成为了新疆当地的“民族军”的骨干。当然关于“民族军”的话题,本文不方便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寻找资料。总之需要说的是,因为“民族军”的履历,马尔果夫有了一定的军事背景。
1949年,新疆解放。马尔果夫所在的部队经过改组,成为了西北野战军下边的一个军。而马尔果夫当时的职务是该军的副军长。并在1953年的时候被提拔为该军的军长。
1955年,马尔果夫被授予少将军衔——要知道,这时候的马尔果夫,只有32岁。这算是解放军里面年纪最小的将军了。
用现在的观念来看,32岁可以视为大龄青年。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马尔果夫算是青年将军——正儿八经的那种。
2、马尔果夫跟随苏联
1959年开始,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在1960年的时候,中国和苏联的裂痕变得很明显。于是苏联开始打算利用新疆地区有苏联国籍的群体来制造事端。当时苏联方面想出了一个一石双鸟的计划:那就是指派新疆的亲苏派人士鼓动当地老百姓领取苏联签发的侨民证,以回归苏联的名义组团离开苏联。如果中方拦阻,那么苏联可以根据这一点污蔑中方破坏国际社会的规矩。如果中方放行,刚好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缺乏大量的劳动力,从中国这边过去的群体,直接打发到西伯利亚。
当然,让普通人宣传这些给中国的边民,肯定没啥说服力。所以苏联人派人联系上了马尔果夫,希望马尔果夫能出力。
而马尔果夫决定选择跟着苏联。因为当时从国际形势来看,苏联和美国都是超级大国,而中国的综合实力明显不如中苏,此外,196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处于很差的状态。因此马尔果夫认为跟着中国当少将没前途,不如选择去苏联。
当然,很多新疆的边民也觉得,苏联相对发达,而中国太穷了。就这样,在马尔果夫的哄骗之下,大量边民涌入苏联,甚至有的县城,人口几乎都走光了,整个县城宛如鬼城。
3、晚景
马尔果夫到了苏联以后,本以为能得到重用,享受荣华富贵。结果到了苏联才知道,苏联对他压根不信任。而且苏联境内也有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对塔塔尔族也十分不友善。这让马尔果夫感到懊悔,但此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并且马尔果夫也觉得苏联这地方不适合自己生存,闹不好自己还容易折在苏联。于是马尔果夫选择离开苏联,移民到了土耳其,并取得了土耳其的国籍。
在中国,马尔果夫是开国少将,不用为生活担心;
在苏联,马尔果夫有个不重要的闲职工作,虽然薪酬也就那样,但是也算是固定收入。毕竟不管咋说也比基层公务员强太多。
但是到了土耳其以后,马尔果夫需要自谋生路。而马尔果夫在土耳其还真没有谋生技能,所以一直穷困潦倒。
苏联解体以后,马尔果夫于是搬家到了哈萨克斯坦,并打算借此观望中国的局势,希望能找个机会回中国。不过,中方没有理睬。1992年,马尔果夫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去世。
从这些可以看出,马尔果夫晚景确实不大好。
结语:其实很多人的一生,往往是一念之差决定很多问题。比如,马尔果夫的一念之差。